《從池上走來的一步路──蔡阿姨的椎管解脫記》 #嚴重椎管狹窄導致無法走路超過五分鐘#脊椎如果能夠不開大刀是個很有福氣的事情#脊椎動態整合減壓針刀系統#六周治療大功告成逆轉勝
2025-04-16
民國112年4月21日,天氣晴朗。一位來自台東池上鄉、年逾七旬的蔡阿姨,拄著登山杖、步履緩慢地踏進本診所。她的眼神雖堅定,步伐卻像被沉重的鎖鏈拖著,每一步都是深沉的嘆息。
她靜靜地坐下,輕聲說:「徐醫師,我已經走不動了,從市場走到診所,不過兩百公尺,腿就麻得像電在跑……」
蔡阿姨的故事,從十五年前開始。那是民國97年,她在台北國泰醫院接受了**腰椎L2/3椎間融合手術**,因為當時有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導致下肢放射痛與不穩。手術當時順利,短期內疼痛緩解,生活一度恢復如常。
然而,許多患者並不知道,椎體融合術雖能穩定局部椎節,但卻打破了整個脊椎動態平衡。原本由L2/3承擔的運動功能,被迫轉嫁到其上下節段,長期下來,容易導致所謂的「鄰近節段退化(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SD)」。
在蔡阿姨的病例中,這項預言不幸成真。術後數年,她逐漸感到腰部僵硬、站立不穩,到近三年更演變成「走路不到五分鐘就必須蹲下」的嚴重跛行。她於112年1月31日進行腰椎MRI檢查,發現**下方L4/5與L5/S1出現多節段椎管狹窄、椎間盤突出與神經孔狹窄**,硬膜囊受壓、神經根遭夾擠,是導致她活動受限的主因。
更令人擔憂的是,她原本的融合節段也有逐漸僵化現象,若再次進行融合手術,恐怕會形成長節段僵硬、肌群萎縮、以及更嚴重的再退化風險。
傳統的解法多建議「再度手術、擴椎減壓或多節段融合」,但對於已70歲、居住台東池上鄉偏遠的蔡阿姨而言,再次動刀,不啻於另一場戰爭。因此,我們提出了另一條路:
---
⚙️ **脊椎動態針刀減壓系統:從被動固定走向動態修復**
本診所使用之「**脊椎動態針刀減壓系統**」,是一套融合現代解剖學、影像導引與中西整合微創技術的創新療法。其核心理念為:
1. **恢復動態平衡而非強制固定** - 傳統手術將椎節「鎖死」,而脊椎特殊微創針刀療法則著重於「鬆解」與「重建力線動態」,讓脊椎恢復本體調節能力。
2. **精準針對關鍵阻力點** - 在影像與臨床檢查下,定位**黃韌帶肥厚、關節囊沾黏、神經根出口狹窄、深層肌筋膜緊縮**,以特殊屠龍針刀進行鬆解。
3. **刺激局部再生與神經活化** - 微損刺激可促進**血流灌注、膠原重組與神經活性重整**,類似於「生物性減壓」以及達到RPP效果,無需直接破壞骨頭或椎板。
---
🔬 **蔡阿姨的療程進行與互動紀錄**
蔡阿姨從4月21日開始接受治療,整體歷時六週,共12次。每次來診,我們都會依她的行走能力、疼痛程度進行微調,針對不同節段進行動態鬆解。初期治療她總是苦笑說:「來台北比爬山還累……」
第三次治療後,她說:「徐醫師,我今天從捷運站走過來,還沒麻耶。」
到了第六週,她竟主動來診說:「我能夠公園走路快一個小時走了整整5公里,都不用坐下來!」
不僅是行走能力改善,她的**坐骨神經痛完全消失,雙腳感覺恢復正常,夜間也不再因麻痛醒來**。整個過程無需住院,未使用類固醇與止痛藥,也無手術縫線問題!亦未出現任何併發症。
---
# ⚠️ 手術副作用與為何「不是第一選擇」
雖然脊椎融合術在許多案例中仍是必要手段,但其副作用不容忽視,包括:
她靜靜地坐下,輕聲說:「徐醫師,我已經走不動了,從市場走到診所,不過兩百公尺,腿就麻得像電在跑……」
蔡阿姨的故事,從十五年前開始。那是民國97年,她在台北國泰醫院接受了**腰椎L2/3椎間融合手術**,因為當時有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導致下肢放射痛與不穩。手術當時順利,短期內疼痛緩解,生活一度恢復如常。
然而,許多患者並不知道,椎體融合術雖能穩定局部椎節,但卻打破了整個脊椎動態平衡。原本由L2/3承擔的運動功能,被迫轉嫁到其上下節段,長期下來,容易導致所謂的「鄰近節段退化(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SD)」。
在蔡阿姨的病例中,這項預言不幸成真。術後數年,她逐漸感到腰部僵硬、站立不穩,到近三年更演變成「走路不到五分鐘就必須蹲下」的嚴重跛行。她於112年1月31日進行腰椎MRI檢查,發現**下方L4/5與L5/S1出現多節段椎管狹窄、椎間盤突出與神經孔狹窄**,硬膜囊受壓、神經根遭夾擠,是導致她活動受限的主因。
更令人擔憂的是,她原本的融合節段也有逐漸僵化現象,若再次進行融合手術,恐怕會形成長節段僵硬、肌群萎縮、以及更嚴重的再退化風險。
傳統的解法多建議「再度手術、擴椎減壓或多節段融合」,但對於已70歲、居住台東池上鄉偏遠的蔡阿姨而言,再次動刀,不啻於另一場戰爭。因此,我們提出了另一條路:
---
⚙️ **脊椎動態針刀減壓系統:從被動固定走向動態修復**
本診所使用之「**脊椎動態針刀減壓系統**」,是一套融合現代解剖學、影像導引與中西整合微創技術的創新療法。其核心理念為:
1. **恢復動態平衡而非強制固定** - 傳統手術將椎節「鎖死」,而脊椎特殊微創針刀療法則著重於「鬆解」與「重建力線動態」,讓脊椎恢復本體調節能力。
2. **精準針對關鍵阻力點** - 在影像與臨床檢查下,定位**黃韌帶肥厚、關節囊沾黏、神經根出口狹窄、深層肌筋膜緊縮**,以特殊屠龍針刀進行鬆解。
3. **刺激局部再生與神經活化** - 微損刺激可促進**血流灌注、膠原重組與神經活性重整**,類似於「生物性減壓」以及達到RPP效果,無需直接破壞骨頭或椎板。
---
🔬 **蔡阿姨的療程進行與互動紀錄**
蔡阿姨從4月21日開始接受治療,整體歷時六週,共12次。每次來診,我們都會依她的行走能力、疼痛程度進行微調,針對不同節段進行動態鬆解。初期治療她總是苦笑說:「來台北比爬山還累……」
第三次治療後,她說:「徐醫師,我今天從捷運站走過來,還沒麻耶。」
到了第六週,她竟主動來診說:「我能夠公園走路快一個小時走了整整5公里,都不用坐下來!」
不僅是行走能力改善,她的**坐骨神經痛完全消失,雙腳感覺恢復正常,夜間也不再因麻痛醒來**。整個過程無需住院,未使用類固醇與止痛藥,也無手術縫線問題!亦未出現任何併發症。
---
# ⚠️ 手術副作用與為何「不是第一選擇」
雖然脊椎融合術在許多案例中仍是必要手段,但其副作用不容忽視,包括:
- 潛在風險 | 說明 ||----------|------||鄰近節段退化** | 術後5年內發生率高達30~40% |
- **慢性肌肉萎縮** | 長期固定導致核心肌群功能退化 |
- **再次手術困難度升高** | 疤痕沾黏、解剖關係扭曲,手術風險提
- **假關節形成或植入物鬆動** | 約5~10%的病人術後仍有持續疼痛 |
🆘 什麼情況下需要開刀?長期保守治療無效者,且經 CT 或MRI檢查明確診斷,或出現大小便失禁,跟肌肉萎縮患者應接受手術治療。
※本文案例均已經過當事人同意刊登露出,並經患者同意拍攝照片影片上傳。
※本文為案例資訊,僅作為推廣針刀醫學療法衛教資訊之介紹分享,治療效果會因個人體質與術後保養而有異。
★徐國峰醫師提醒您,任何醫療處置均有潛在風險,並非每個人都適合,本文內容僅供參考,實際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及溝通而定。
▲有相關問題請就近洽骨科、復健科、針刀、針灸醫師,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徐國峰中醫診所關心您 (針刀專字第28號,台灣針刀醫學會創會專科醫師,兩岸雙專科針刀醫師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