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的故事:頸椎微創針刀療法讓戶外騎公路車運動愛好者重獲自由 #自行車要小心騎不要受傷 #這個也是原本建議要換三節人工椎間盤的醫案#寫這個醫案的時候我剛好正熱衷騎腳踏車#用身體切開風的感覺真的是太棒了

2024-12-05
張先生,60歲,住在台北市信義區,是一位熱愛戶外運動的紳士。他的生活中,腳踏車不僅是一項運動,更是一種熱愛自由的象徵。無論是城市的街頭巷尾,還是蜿蜒的山路,都曾留下他騎行的身影。然而,腳踏車運動雖然健康、低衝擊,但如果姿勢不正確或長期過度使用,也可能成為傷害的源頭。而張先生,就不幸成為了其中的受害者。


張先生一直是腳踏車運動的忠實愛好者,每週固定2~3次騎行,每次至少兩小時。他偏愛長途騎行,尤其是挑戰山路的上坡與下坡。然而,他並未注意到自己的騎行習慣正悄悄對他的身體造成負擔。

根據復健科與骨科的研究,頸椎問題是長途騎行者中最常見的傷病之一,其主要原因包括:

 1. 不正確的騎行姿勢:長時間保持頭部上仰、向前伸的姿勢,會對頸椎產生過度壓力。這是因為騎行時,為了清楚地觀察前方路況,頭部通常需要長時間處於後仰的狀態,頸椎的曲線因此受到壓迫。

 2. 核心與頸部肌肉的不足:腳踏車運動需要良好的核心穩定性與頸部肌肉力量,特別是當車把高度設置過低時,頸部的支撐力量不足會讓壓力集中於頸椎,長期下來容易引發慢性疼痛與結構損傷。 

3. 震動傳導:山地騎行時,路面不平會產生強烈震動,這些震動會從手部傳導至肩頸,進一步加重頸椎的壓迫和磨損。


在113年8月某天之後,張先生開始感到脖子隱隱作痛。起初,他以為只是一般的疲勞,並未特別在意。然而,疼痛卻迅速加劇,每次騎行後疼痛時間都拉長,甚至開始延伸到左臂麻痛。他試著減少騎行次數,但症狀並未因此改善。幾週後,他發現即使只是日常活動,輕輕將頭往右一轉,整條手臂都會傳來刺痛與麻木感,讓他痛不欲生。


經過檢查,他的頸椎顯示出明顯的受壓痕跡。信義區一家知名醫學中心的神經外科教授建議他更換三節人工椎間盤,指出頸椎壓迫已達到危險程度。然而,這樣的手術對張先生來說,不僅副作用未知,且想到可能的副作用還可能讓他無法再次騎行。他的夢想是重新回到單車上,迎接自由的風。神外手術風險讓他徹夜未眠,內心充滿了矛盾與恐懼。就在這時,他的一位朋友向他推薦了我的門診。


在診療室裡,我仔細聽完了他的病史,並檢查了影像資料。張先生的頸椎確實受壓嚴重,但我注意到他的情況並非無法挽回:他的手部力量仍在,且沒有大小便失禁等嚴重神經損傷。我向他解釋了脊椎微創針刀療法的原理,這是一種微創技術,可以幫助他減壓神經,並恢復功能。張先生雖然對針刀療法一知半解,但他看到我的信心,決定試一試,放棄了手術的念頭。


治療過程中,我針對頸椎壓迫點進行了精準的操作,並指導他進行正確的頸部與核心肌肉訓練,避免未來再次受傷。每一次施針後,他的麻痛症狀都逐漸減輕。四週後,經過十次治療,他的症狀完全消失。最讓他開心的是,他終於可以重新騎上腳踏車,感受自由的風。


最後一次治療時,他的太太,作為報社的主編,提議為我寫一篇專訪,讓更多人了解這項療法。我笑著婉拒了,說:"治療好每一位患者,就是我最好的口碑。"張先生笑著拍了拍我的肩膀,說:"徐醫生,您不僅治好了我的病,還讓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樂趣。謝謝您!"


張先生的醫案不僅是一次脊椎針刀療法的成功見證,更是提醒所有戶外運動愛好者,正確的運動習慣與適當的肌肉訓練有多麼重要。對於長途騎行者來說,良好的核心穩定性與正確的騎行姿勢,才是預防頸椎損傷的關鍵。如果不幸發生了頸椎受傷,也不要害怕,神外手術並非唯一的選擇,頸椎微創針刀療法為患者提供了另一條康復的希望之路。


🚑 什麼情況下需要開刀?
長期保守治療無效者,且經 C T 或 M R I 檢查明確診斷,或出現大小便失禁,跟肌肉萎縮患者應接受手術治療。

 

※本文案例均已經過當事人同意刊登露出,並經患者同意拍攝照片影片上傳。
※本文為案例資訊,僅作為推廣針刀醫學療法衛教資訊之介紹分享,治療效果會因個人體質與術後保養而有異。
★徐國峰醫師提醒您,任何醫療處置均有潛在風險,並非每個人都適合,本文內容僅供參考,實際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及溝通而定。
▲有相關問題請就近洽骨科、復健科、針刀、針灸醫師,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徐國峰中醫診所關心您 ♥
(針刀專字第28號,台灣針刀醫學會創會專科醫師,兩岸雙專科針刀醫師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