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歲北投張阿姨頸椎壓迫與劇痛醫案 #第一次來診間就是這個卡通圖案 #大家都以為是肩膀痛跟手肘痛 #其實是頸椎壓迫當天立刻安排核磁共振證實了

2025-01-09
⭕️初診情景與病情描述張阿姨,今年七十歲,居住於台北市北投區,民國113年12月12日首次來到診所時,她的神情充滿痛苦,步履蹣跚,坐下後幾乎無法抬起頭來。她告訴我,這一個月脖子僵硬得彷彿被石頭壓住,頭抬不起來,且手肘與肩膀也劇烈疼痛,讓她幾乎無法正常生活。
「徐醫師,我真的是痛得快活不下去了,這樣的日子已經大痛一個多月了,」張阿姨壓著肩膀,眉頭緊鎖地說。

「每天不管是吃飯還是睡覺,都像在受苦受累。」

我仔細觀察她的姿勢與表情,並詢問了詳細病史後,心中有了初步判斷。我告訴張阿姨:「您的情況絕對不是單純的肩膀或手肘問題,這很可能是頸椎壓迫引起的神經痛。」


為了確認我的推測,我立刻安排團隊核磁共振檢查(MRI)。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檢查工具,可以清楚地呈現頸椎和神經的狀況,排除其他潛在問題。我向她解釋:「只有精確的診斷,才能讓我們對症下藥,避免浪費時間。」


⭕️超高效率的檢查結果與診斷
檢查報告隔天出爐,結果與我的判斷完全一致。MRI顯示,張阿姨的頸椎已失去正常的生理曲線,並且第五、第六、第七頸椎間盤突出,導致椎管狹窄和神經根壓迫。這種情況不僅引起頸部劇痛,還造成肩膀和手肘的反射性假象疼痛。


我將檢查結果詳細解釋給她聽:「您現在的肩膀痛和手肘痛,其實是頸椎問題引起的假象。治療的重點不是肩膀或手肘,而是頸椎壓迫。」她聽完後頻頻點頭,神情中既有些緊張,也帶著些許期待。


⭕️脊椎減壓針刀的治療計畫與進展
治療正式展開,我為張阿姨設計了一套結合脊椎針刀治療與頸椎調整的方案。由於症狀嚴重,我告訴她每週需要進行兩次針刀治療,並配合日常的頸椎保護動作。張阿姨十分配合,並主動詢問如何改善日常姿勢與飲食習慣。


第一週第二治療後,張阿姨的脖子僵硬感稍微減輕,但肩膀與手肘的疼痛依舊明顯。她雖然覺得改善有限,但仍抱著信心回家。「徐醫師!我相信您,慢慢來。」她笑著說。


第二週第四次治療後,張阿姨回診時告訴我:「肩膀的痛減輕了一些,重點是背部可以挺直了,之前完全無法抬起頭,但還是有點痠。」我注意到她的脖子稍微能轉動了,但手肘的活動度仍有限。我鼓勵她繼續堅持,並加強針刀治療的精準度,針對神經壓迫的部位加以調整。


第三週到了第六次治療,張阿姨開始露出欣慰的笑容。「徐醫師,我現在晚上終於能睡個好覺了,不需要再用枕頭固定脖子了,真是太神奇了!」這一週,她的肩膀和手肘的疼痛進一步減輕,僵硬感大幅改善。


第四週到了第八次治療,張阿姨的症狀有了突破性進展。她進診間時,竟然能輕鬆地抬起頭,雙手也能自由活動。「徐醫師!您真的太厲害了,我終於脫離苦海了!」她開心地說。


⭕️患者真實親筆心得節錄
張阿姨在第八次治療後,激動地寫下了自己的感想:
「哈哈哈,好開心喔,終於會笑了,不再愁眉苦臉!非常感謝徐醫師的神刀救苦救難,肯定脫離苦海了,因為之前所有的疼痛都大幅度的減輕排除了,舉凡大痛變成小痛,小痛變成隱隱作痛,不用再請老公買便當渡過三餐了,睡覺都可以任意變換姿勢,不用刻意平躺或者側臥,可以放鬆睡覺安心的感覺真好,再次感謝徐醫師刀下不留情!」


⭕️逆轉勝案例分析總結與反思
這次醫案再次提醒我們,核磁共振檢查的重要性不可忽視。精準的檢查結果不僅可以明確病因,還能避免錯誤診斷和無效治療。張阿姨的成功康復,除了依賴脊椎針刀治療的有效性,更依靠及時準確的診斷。如果沒有當時的MRI檢查,可能會誤以為是肩膀或手肘的局部問題,從而延誤治療。


PS.當時12月12號她進來診間全部的護士全部嚇一跳,因為她無法抬起頭,手一直摸著脖子跟手肘就這個圖完全一樣。


🆘 什麼情況下需要開刀?

長期保守治療無效者,且經 CT 或MRI檢查明確診斷,或出現大小便失禁,跟肌肉萎縮患者應接受手術治療。

✅本文案例均已經過當事人同意刊登露出,並經患者同意拍攝照片影片上傳。
✅本文為案例資訊,僅作為推廣針刀醫學療法衛教資訊之介紹分享,治療效果會因個人體質與術後保養而有異。
✅徐國峰醫師提醒您,任何醫療處置均有潛在風險,並非每個人都適合,本文內容僅供參考,實際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及溝通而定。
🔵有相關問題請就近洽骨科、復健科、針刀、針灸醫師,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徐國峰中醫診所關心您(針刀專字第28號,台灣針刀醫學會創會專科醫師,兩岸雙專科針刀醫師執照。)